Title27.jpg (7473 bytes)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圖、文•伯威  45-2.jpg (13821 bytes)

黃帝陵龍虎龜鳳奇局

        一九九九年的清明節,為慶祝澳門在年底回歸,陝西省政府特別組織了一個全世界華人祭祖大會。所祭的就是我們龍的傳人的祖先,軒轅黃帝。祭祖的地點就是尋根必到之地——黃帝陵。
        說起黃帝陵,筆者曾在香港某風水雜誌中看過一篇論及「黃帝陵」四靈模式之文章。文章中所述之景物,與筆者曾到過的黃帝陵頗有出入,更看不出左青龍、右白虎、前朱雀、後玄武之形象……。

2-1.jpg (753885 bytes)
黃帝陵周圍龍虎龜鳳齊備

        從西安市往黃帝陵的所在地;陝西省黃陵縣的橋山,行車時間大約三個多鐘頭。一路上,欣賞著黃土高原的景色,也不能阻止我內心不斷回憶起我們中國人祖先軒轅黃帝的歷史。黃帝,黃者,光也,厚也,中和之色(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五行,配上青紅黃白黑五色,故黃土居中),德施四季,與地同功,土色黃,以土德王,有土德之瑞,故先黃以別之。

        「黃帝」的歷史記載
        我國古籍易傳、禮記、春秋國語、史記等書,皆有關於黃帝歷史的記載。他是少典的兒子,姓公孫,名軒轅,母親是附寶。傳說,附寶在野外向天祈禱的時候,忽見大雷電繞北斗星座,後感而懷孕,廿四個月後生黃帝。黃帝生下來便相貌出眾,頭如太陽,眉宇如龍骨。《鬻子》一書有以下的記載:「黃帝十歲,知神農之非而改其政。」由此可知黃帝少時已有超凡的成就了。

2-4.jpg (62559 bytes)     建於黃帝陵正穴碑文前的八角亭

        黃帝時代,我國有著很多偉大的發明和創造,制衣冠,垂衣裳,上棟下宇,以避風雨,禮文法度,興事創業。我國四大發明的指南針,也是在這時代發明的。它到了今天,已發展為測量的羅盤,在航行時測定方向。十天干和十二地支,組成六十花甲以紀年月日時,也是在這時代開始的。計畝設井,劃野分州,營建宮室,制作舟車和弓箭等。他的主要功績,為先後征戰廿五次,打敗當時的霸主蚩尤,統一了三大部落(華夏氏族、東夷氏族和尚蠻氏族)天下方得以大定。這都對於日後中國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。
        黃帝娶西陵氏的女兒嫘祖為正妃(發明養蠶制絲),方雷氏、彤魚氏、嫫母為次妃。黃帝育有廿五個兒子。黃帝居百年,享年一百一十一歲。黃帝崩,葬橋山。

         「黃帝陵」的美麗傳說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傳說中軒轅黃帝,大業已成之後,天帝便遣巨龍前往橋山,於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那天,迎接黃帝上天宮。黃帝騎龍背之上,橋國(黃帝陵上古之稱)的臣民不讓其走,扯其衣冠,拽其靴子,緊握龍頭,摟抱龍爪……,人們百感交雜,淚流成沮水河。天下鳥獸相聚,依惜告別,白虎伏臥於南,鳳鳴翔遊於東,神龜滯留於西……。時辰到了,巨龍從橋山騰空而起,黃帝馭龍,徐徐升天而去。黃帝衣冠落地墓塚起,龍鬚飄落漫橋山,遍地生成龍鬚草,龍虎龜鳳,幻化成山,留在人間,終守黃陵。「橋山龍馭」這個美麗的傳說,就是這樣留傳後世,他的子孫也被稱為「龍的傳人」了。

2-2.jpg (31564 bytes)     從黃帝陵遠眺所見(部份)

        遇黃帝陵風水專家
        中午時分,我們已到達黃陵縣,先行午餐,然後驅車前往今次行程之目的地橋山。當到達橋山山腰時,原來這裡是一塊平地,以作停車場之用途,亦有幾檔小販在這裡做點賣買紀念品的生意。下車後遠眺周圍環境,是日天氣雖不很清,但仍能看見群山環抱,重重疊疊,有著浮雲擁日之勢,確是皇者之地。右邊有一條石板路,迂迴上山,路上兩旁種滿了古柏樹,山陰道上,真有應接不暇的感覺。偶然也有幾個小販出現,沿途向旅客推銷他們自己種植的生果。過了一會,看見路上的一個寫著「文武百官在此下馬」的碑,這確是古時各官員往祭陵時下馬的地點,而這更意味著,很快就達目的地了。
        過了「文武百官在此下馬」這個碑後,拾級而上,大約二十分鐘,便到了黃帝陵的入口了。面前所見的是有幾個攤檔,販賣該處的紀念品,其中最前一檔較為特別,張貼了很多黃帝陵的地圖,也有專人講解,我便第一時間上前了解一下。原來講解員高先生對於黃帝陵的風水有多年的研究,而且還著書立說,講述這裡的風水環境。我和他交談了很久,實在獲益良多。從他的繪圖也很容易了解橋山的地理環境。但很奇怪,據高先生的繪圖和我實地所見,與前述的黃帝陵風水陳述文章大大不符。我不禁對該文作者曾否到此實地堪察,頓起疑問。

2-3.jpg (33503 bytes)     從黃帝陵遠眺所見(部份)

        黃帝陵風水奇局
        橋山,山勢拱起,山腳下有沮水河,源自西北子午嶺的沮水源關,繞陵而過向東南,注入洛水河。它使橋山三面環水,形成玉帶繞金城之局。黃帝陵深藏於橋山古柏叢之中,居於海拔九百多米的橋山龍脈之上。北有龍灣,西有鳳嶺。《古今圖書集成》記載;「中部縣鳳嶺,在城西廓外,世傳軒轅戳嶰谷竹成律呂,鳳鳴於此。」東西方三面地勢高聳,東南方向地域開揚,視野廣闊。其周圍眾山拱衛,沮水環抱,群山參差重疊,東西相稱,眾山回首,此乃不可多得的奇局。
        橋山龍脈來自崑崙山,龍尾起自石山村的龍尾灣,龍脊於橋山半腰呈波浪狀,忽隱忽現,向上直上黃帝陵後,自西往東盤繞六周,凌空陡起數十丈而成峰,海拔約一千米,即盤龍崗。它是橋山的最高點,亦是龍頭之所在。前面似昂首向天,下頜沿地面,北高南低略傾斜而向前伸出約二百米,前頜寬約五十五米,中頜東西各距黃陵約三十八米,頜掌寬九十米。龍口大張,漢武仙台猶如龍舌卷曲向上,舌長約一百二十五米,寬約三十米。黃帝陵高三點六米,周長四十八米、北有五谷六峰,南有七溝,其地理位置巧處龍舌中心,恰似龍口所含珍珠,其一半外露於天,一半掩埋黃土之中,即「龍珠在頜」。「珠」在龍首之口的佈局。以上就是高先生給我其中一部份的資料。我心中覺得非常奇怪,因為古書有云:「抬頭咫尺巍峨起,不分元運也成凶。」為何陵前有如此高山呢?於是便決心再深入研究。

       一點愚見
        在檔攤的對面就是漢武仙台,有碑文記載,從歷史中也得知當漢代時,漢武帝遠征,勝利而回,備禮祭祀。漢武帝將其盔甲脫掛於軒轅廟內的一棵古柏之上,懷眷虔誠之心,緩步登山上此祭台,以祭千古領袖。「漢武仙台」高約十三米,比一般漢代修築的祭台高出約四米。這便形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了。「開門見山」這是一個風水的禁忌,為何有如此佈局呢?於是速速下台往黃帝陵正穴之地再作堪察。
        黃帝陵的正穴在盤龍崗之正南,碑文寫著「龍山馭龍」,碑前建築了一個八角亭,象徵八卦,莊嚴肅穆,亭中豎立起另一碑寫著「黃帝陵」給人們參拜。亭前有兩個矩形四腳香爐,平時人們會用紅蠟蠋及香在此供奉。兩旁放了兩個圓形三腳鼎,甚有氣勢。筆者也入鄉隨俗,向黃帝陵拜祭一番後,祈求國家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,再細心向周圍細察。發覺明堂實在不小,但前朝訪仙台真有巍峨之勢。古人定案山之高度,以齊眉應心為標準,如果訪仙台的高度能低一些,即將龍舌放低一點,便能盡收前朝沮水河之水。古人以水為財,這樣我們國家的財運會否更上一層樓呢!

2-5.jpg (212884 bytes)    黃帝陵全貌

        在黃帝陵左邊向後繞道約數分鐘,便到了高仰「龍頭」(盤龍崗)。其兩側各有一棵軀幹剛勁有力的無葉古柏,其狀酷似龍角。左邊一棵高七點四米,右邊一棵約高九米,樹肌呈螺旋狀,其紋猶如龍鬚纏繞,人稱龍角柏。在其周圍的其他古柏皆枝葉茂盛,唯獨它倆沒有葉,但卻千年不朽,活像化石,永留人間。盤龍崗的中央建造了一座觀景台,登台四看,玉仙山的神龜,鳳凰山的鳳凰,栩栩如生,活現眼前,真有無限風光盡收眼底之勢。
        返回平地,心情比較平伏時,心中突然一震。盤龍崗是黃帝陵的穴星,也為龍的頭部,龍的大腦所在,如此建了一座台,龍氣也被鎮壓著,這樣我們祖國的龍氣會不會因而受損呢?回程的時間已經到了,在旅遊車上,心裡總是盤旋著兩個問題,其一是訪仙台低一點;其二是盤龍崗上沒有這個觀光台,我們的國運是不是可以再上一層樓呢!此時真想立刻與各位有識之士們,再深入去探討這一些我自己不能解答的問題。

(本篇完)

WB01343_.gif (599 bytes)      回首頁     WB01345_.gif (616 bytes)